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蛋白质分子量 Marker 的各条带的已知分子量为纵坐标,以条带迁移距离(从加样孔中心到条带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在坐标系中描点。使用专业绘图软件(如 GraphPad Prism、Origin)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绘制出标准曲线。通常情况下,在一定分子量范围内,蛋白质的迁移距离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计算样品分子量:测量样品条带的迁移距离,将其代入上述标准曲线方程中,计算出样品蛋白质的分子量。在计算过程中,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若样品条带迁移距离超出标准曲线范围,则需要重新选择合适分子量范围的 Marker,或调整实验条件(如凝胶浓度)重新电泳。
灰度值测定:利用凝胶成像分析软件(如 ImageJ、Quantity One)对凝胶图像进行处理,测定各蛋白质条带的灰度值。灰度值与蛋白质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但不同软件的测定原理和算法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数据时,需使用同一软件且保持参数设置一致。
相对表达量计算:以内参蛋白(如 β- 肌动蛋白、甘油醛 - 3 - 磷酸脱氢酶等)的条带灰度值作为参照,计算目标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公式为:目标蛋白相对表达量 = (目标蛋白灰度值 / 内参蛋白灰度值)× 100%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目标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可分析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如不同组织、不同处理组)的表达差异。
条带数量与强度分析:观察凝胶上蛋白质条带的数量和强度,若只有单一清晰条带,说明蛋白质纯度较高;若存在多条杂带,则表明样品中含有杂质蛋白。通过计算目标蛋白条带灰度值占所有条带总灰度值的比例,可大致估算蛋白质的纯度。例如,目标蛋白条带灰度值占总灰度值的 90% 以上,可认为该蛋白质纯度较高。
与标准样品对比:将样品与已知纯度的标准样品在同一凝胶上进行电泳,对比两者的条带情况。若样品条带与标准样品条带一致,且无明显杂带,进一步验证了样品的纯度;若存在差异,则需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判断是否为杂质或其他因素导致。
条带位置与数量变化:对比正常样品和处理后样品的电泳条带,若出现新的条带且位置不同于已知蛋白质条带,可能是蛋白质发生了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等)或降解产生了新的片段。通过分析新条带的分子量和迁移特性,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验背景,推测蛋白质修饰或降解的类型和位点。
条带强度变化:某些蛋白质修饰或降解过程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和表达量,导致条带强度发生变化。例如,蛋白质磷酸化可能会增强其稳定性,使条带强度增加;而蛋白质降解则会使条带强度减弱。通过对条带强度变化的分析,可进一步研究蛋白质修饰或降解对其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