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平衡试剂温度:从冰箱取出试剂盒后,建议将试剂放置在室温下平衡 15 - 30 分钟再使用。这样做能避免因试剂温度过低,在混合过程中导致溶液局部过冷,影响聚合加速剂的活性,进而影响凝胶聚合效果。比如在冬天,直接使用低温试剂可能使凝胶聚合时间延长,甚至出现聚合情况。
精准量取液体:使用移液枪量取去离子水或缓冲液时,要确保移液枪的量程合适且校准准确。对于小体积液体量取,可选择精度更高的微量移液器,量取时缓慢吸液和放液,避免产生气泡和误差。此外,量取不同液体时,及时更换枪头,防止交叉污染影响凝胶质量。
预混试剂充分摇匀:如果试剂盒中的预混试剂长时间放置出现分层现象,使用前需将其充分摇匀。可以上下颠倒试剂瓶多次,或者使用涡旋振荡器低速振荡,使各成分重新均匀混合,确保凝胶各组分浓度一致,保障凝胶质量稳定。
灌注凝胶的小窍门:灌注凝胶时,可先将电泳槽倾斜一定角度(约 30° - 45°),然后将凝胶溶液沿电泳槽一侧缓慢倒入。这样能减少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避免气泡产生。同时,在倒入凝胶溶液的过程中,保持匀速缓慢的速度,有助于使凝胶溶液更均匀地填充凝胶腔。
梳子处理技巧:插入梳子前,可在梳子的齿上涂抹一层薄薄的凡士林或电泳缓冲液,这样能在拔梳子时起到润滑作用,使梳子更容易拔出,减少对加样孔的损坏。拔梳子的最佳时机是在凝胶刚刚聚合完成且仍具有一定弹性时,此时轻轻垂直向上拔出梳子,能保持加样孔的完整形状。
气泡处理经验:若在灌注过程中不慎产生气泡,除了用细针挑破外,还可以用注射器连接细长的针头,将针头插入气泡下方,缓慢抽出气泡。如果气泡较多且分布在凝胶表面,可将灌注好凝胶的电泳槽放置在水平摇床上,以低速摇晃几分钟,利用离心力使气泡集中到表面后再进行处理。
聚合异常处理:如果发现凝胶在预期时间内未聚合,首先检查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以及试剂混合比例是否准确。若试剂没问题,可尝试将凝胶放置在温度稍高(不超过 30℃)且干燥的环境中,加速聚合反应。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凝胶孔径不均。若凝胶聚合速度过快,出现局部过热或凝胶表面不平整的情况,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减少聚合加速剂的用量(若试剂盒允许调整)。
条带异常分析:当电泳后出现条带模糊、拖尾或扭曲等异常情况时,除了考虑样品和电泳条件的因素外,也可能与凝胶制备有关。若凝胶中存在微小颗粒或杂质,会影响蛋白质迁移,导致条带异常。此时可检查试剂混合是否充分,器具是否清洁干净。若凝胶浓度不均匀,也会造成条带分离效果差,这就需要严格把控试剂配比和混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