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适用于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及研究目的。以下从经典到新型,为你介绍微生物培养常用的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LB 培养基:LB 培养基是一种应用广泛且经典的细菌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和氯化钠。胰蛋白胨提供氮源、维生素和氨基酸,酵母提取物富含 B 族维生素、矿物质等,氯化钠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其营养丰富,适合大多数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于细菌的扩增培养、转化实验以及菌种的保存等。在基因工程实验中,LB 培养基常用于培养携带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使其大量增殖以获取足够的目的基因或蛋白 。
营养肉汤培养基:该培养基以牛肉浸膏、蛋白胨和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牛肉浸膏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胨补充氮源和氨基酸。营养肉汤培养基呈液体状态,有利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快速吸收,适合细菌的快速生长和增殖,常用于微生物的富集培养、生理生化实验前的菌种活化等。例如,在研究细菌的代谢特性时,先将菌种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使其恢复活力并达到一定的菌体量 。
选择性培养基
麦康凯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是分离和培养肠道杆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其成分除了基础的蛋白胨、乳糖、胆盐等,还添加了结晶紫和中性红指示剂。胆盐和结晶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而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肠道杆菌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乳糖作为碳源,可被肠道杆菌中的乳糖发酵菌利用产酸,使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从而便于区分乳糖发酵菌和非乳糖发酵菌。在食品卫生检测中,麦康凯培养基常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 。
伊红美蓝培养基(EMB):同样用于肠道菌的分离和鉴定,主要成分包括伊红、美蓝、乳糖等。伊红和美蓝是指示剂,当大肠杆菌等乳糖发酵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时,分解乳糖产酸,与伊红和美蓝结合形成深紫色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非乳糖发酵菌则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在饮用水、乳制品等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广泛,可快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肠道菌污染 。
鉴别培养基
糖发酵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对不同糖类发酵能力的差异而设计的鉴别培养基。基本成分包括蛋白胨、水、特定糖类(如葡萄糖、乳糖、蔗糖等)以及酸碱指示剂(如溴甲酚紫)。不同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能力不同,产酸或产气情况也各异。当微生物发酵糖类产酸时,培养基的 pH 值下降,使溴甲酚紫指示剂由紫色变为黄色;若产气,则会在培养基中出现气泡或使倒置的小管内出现气体。通过观察培养基颜色和气体产生情况,可鉴别微生物的种类,常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
远藤氏培养基:常用于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和鉴别。其成分包含蛋白胨、乳糖、碱性复红、亚硫酸钠等。大肠菌群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与碱性复红和亚硫酸钠反应,形成具有金属光泽的红色菌落,而其他不发酵乳糖的细菌则生长受抑制或形成无色菌落 。
真菌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以马铃薯提取物、葡萄糖和琼脂为主要成分。马铃薯提取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为真菌生长提供丰富营养;葡萄糖作为碳源,满足真菌的能量需求;琼脂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状态。PDA 培养基适合大多数真菌的生长,在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菌种保藏等方面广泛应用。在食用菌栽培研究中,PDA 培养基常用于培养和筛选优良的食用菌菌种 。
察氏培养基:主要成分有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亚铁、蔗糖和琼脂等。察氏培养基常用于培养和鉴别曲霉菌、青霉菌等真菌。其特点是氮源以硝酸钠为主,适合一些能利用无机氮源的真菌生长,并且通过观察真菌在该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菌落形态以及色素产生情况等,有助于真菌的分类和鉴定 。
特殊用途培养基
血琼脂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适量血液(如羊血、兔血等)制成。血液不仅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还能用于观察微生物的溶血现象。根据微生物对红细胞的破坏程度,可分为 α - 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β - 溶血(菌落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和 γ - 溶血(不出现溶血环)。血琼脂培养基常用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
厌氧培养基:专门为培养厌氧微生物设计,由于厌氧微生物对氧气敏感,需要特殊的培养环境。常用的厌氧培养基如庖肉培养基,其原理是利用煮过的肉渣(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吸收氧气,创造厌氧环境;或者在培养基中添加刃天青等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此外,还有厌氧袋、厌氧培养箱等配套设备与厌氧培养基配合使用,确保厌氧微生物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