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材,减少组织损伤:动物处死后或临床样本获取后,需在 30 分钟内完成取材(尤其对脑组织、肝脏等易自溶组织),避免组织细胞因缺氧、酶解出现形态改变。取材时使用锋利的解剖刀(如樱花 SAKURA 病理专用刀,货号 S350),避免反复切割导致组织挤压变形,切面需平整,厚度控制在 3-5 mm(过厚易导致冷冻不均,过薄易破碎)。
针对性去除杂质与多余组织:取材后需立即清除组织表面的血液、脂肪、筋膜等杂质(可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避免用力擦拭)。例如,脑组织取材后需去除脑膜与血管,脂肪组织需剔除周边结缔组织,否则杂质会影响包埋剂与组织的结合,导致切片时杂质脱落形成空洞。
组织定向标记:若实验需明确组织极性(如皮肤的表皮 - 真皮方向、肠道的黏膜 - 浆膜方向),取材后可用标记笔在组织特定部位做标记(选择樱花 SAKURA 低荧光标记笔,避免干扰后续免疫荧光实验),或通过包埋时的摆放位置固定方向(如将表皮面朝下,便于切片时识别)。
选择适配的固定方式:
若后续需进行 HE 染色、免疫组化,可采用 4% 多聚甲醛(PFA)室温固定 15-30 分钟(根据组织大小调整,如 1 cm³ 组织固定 20 分钟),固定后用 PBS 冲洗 3 次(每次 5 分钟),去除残留固定液,避免固定过度导致组织变硬、难切片;
若进行酶活性检测、脂质染色,需避免固定,采用 “新鲜组织直接冷冻",但需在 - 80℃液氮中快速速冻(<5 分钟),防止组织内水分形成大冰晶(大冰晶会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切片出现孔洞)。
低温保护剂的合理使用:
对神经组织、软骨等易脆组织,可在包埋前用 10%-20% 蔗糖溶液(溶于 PBS)4℃浸泡 2-4 小时(组织沉底即可),蔗糖可渗透至细胞内,降低组织冰点,减少冷冻过程中冰晶的形成,提升切片韧性。使用樱花 SAKURA 高黏附型 OCT 包埋剂(货号 4587)时,蔗糖处理后的组织黏附性可提升 20%,避免切片时组织与包埋剂分离。
根据实验类型选对包埋剂型号:
常规 HE 染色、组织形态观察:选择樱花 SAKURA 常规型 OCT 包埋剂(货号 4583),其低结晶配方可确保切片完整,性价比高;
免疫荧光、荧光原位杂交(FISH):必须选择低荧光型 OCT 包埋剂(货号 4585),避免包埋剂自身荧光干扰目标信号,实验前可通过荧光显微镜预检测(激发波长 488 nm 下,荧光强度应<50 RFU);
脂肪、软骨、骨骼等特殊组织:优先使用高黏附型 OCT 包埋剂(货号 4587),其 APTES 黏附促进剂可增强组织与包埋剂的结合力,切片完整率提升至 85% 以上。
包埋剂提前预冷,避免气泡产生:
包埋前 1 小时将 OCT 包埋剂放入 4℃冰箱预冷(无需冷冻,避免结晶),预冷后的包埋剂黏度更稳定,倾倒时不易产生气泡;
向包埋模具(如樱花 SAKURA 一次性包埋盒,货号 T200)中加入包埋剂时,需沿模具壁缓慢倾倒,若出现气泡,可用移液器枪头轻轻挑破,气泡会导致切片出现 “空白区",影响观察。
组织居中摆放,避免边缘效应:
将处理好的组织放入包埋模具中央,确保组织四周均有 OCT 包埋剂包裹(包埋剂厚度≥2 mm),避免组织紧贴模具壁(模具壁冷冻速度快,易导致组织边缘冷冻不均,切片时边缘断裂)。
对小组织(如直径<2 mm 的淋巴结),可先用少量包埋剂在模具底部铺一层薄垫,再将组织放在垫上,防止组织下沉至模具底部,导致切片时无法完整获取组织。
梯度速冻,减少冰晶形成:
不建议将组织直接放入液氮中速冻(易导致组织表面瞬间结冰,内部水分无法及时排出,形成大冰晶),推荐 “梯度速冻法":先将包埋模具放入 - 20℃冷冻切片机冷冻室预冷 10 分钟,待包埋剂表面凝固后,再转移至 - 80℃冰箱冷冻 30 分钟(或液氮上方 5 cm 处熏蒸 10 分钟),使组织从外到内缓慢冷冻,冰晶直径可控制在 5 μm 以下,避免细胞结构破坏。
根据组织类型调整冷冻温度:
柔软组织(如脑组织、肝脏):冷冻温度控制在 - 18~-20℃,温度过高易导致切片黏连在刀片上,温度过低会使组织变脆,切片断裂;
坚硬组织(如皮肤、软骨):冷冻温度需降至 - 22~-25℃,增强组织硬度,便于切片,但需避免温度过低(<-30℃),否则组织会出现 “崩裂";
脂肪组织:因脂肪导热性差,冷冻温度需稳定在 - 20℃,且冷冻时间需延长至 1 小时以上,确保脂肪凝固,否则切片时脂肪细胞易破裂,出现油滴。
动态调整温度,避免温度波动:
切片过程中,冷冻切片机的温度会因开门取放样品、刀片摩擦产热出现波动(±2℃),需每隔 30 分钟观察温度显示,若波动超过 ±1℃,需暂停切片,待温度稳定后再继续。使用樱花 SAKURA 低结晶 OCT 包埋剂时,即使温度有轻微波动,也能减少结晶产生,切片完整率保持在 90% 以上。
切片厚度选择:适配实验需求:
常规组织形态观察(HE 染色):切片厚度 5-8 μm,过薄易破碎,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影响形态判读;
免疫荧光实验:切片厚度 3-5 μm,薄切片可减少抗体渗透时间,降低非特异性染色,同时减少 OCT 包埋剂用量,降低荧光干扰;
连续切片(如脑组织冠状面连续切片):厚度控制在 5 μm,且需确保每片切片的厚度偏差<0.5 μm(可通过冷冻切片机的厚度校准功能实现),避免因厚度不均导致后续拼接困难。
切片速度:“慢切为主,匀速推进":
切片速度控制在 2-5 mm/s(根据组织硬度调整),柔软组织需慢切(2 mm/s),避免组织拉伸变形;坚硬组织可稍快(5 mm/s),但需保持匀速,避免速度忽快忽慢导致切片出现 “波纹"。
切片时刀片需与组织切面呈 15°-20° 角(非垂直切割),角度过小易导致切片挤压,角度过大易切断组织,可通过调整冷冻切片机的刀片支架角度实现最佳切割角度。
根据组织类型选对刀片:
常规软组织(肝脏、肾脏):选择樱花 SAKURA 高碳钢刀片(货号 S450),刀刃锋利度高,可减少组织挤压;
坚硬组织(皮肤、骨骼):使用碳化钨刀片(货号 S600),耐磨性强,使用寿命是高碳钢刀片的 3 倍,避免因刀片磨损导致切片出现刀痕;
免疫荧光实验:优先选择无荧光污染的刀片(如樱花 SAKURA 低荧光刀片),避免刀片表面残留的荧光物质干扰实验结果。
刀片清洁与更换:避免交叉污染:
每切完一个样品后,需用无尘纸蘸取无水乙醇轻轻擦拭刀片表面(从刀刃向刀背方向擦拭,避免划伤刀刃),去除残留的 OCT 包埋剂与组织碎屑,防止交叉污染;
当切片出现明显刀痕、断裂(排除组织与温度问题)时,需立即更换刀片,一般情况下,高碳钢刀片每切 50-100 张切片需更换,碳化钨刀片可切 300-500 张切片。
载玻片预处理:增强黏附性:
贴片前需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用洗洁精浸泡 30 分钟,超声清洗 10 分钟,蒸馏水冲洗 3 次,烘干),对易脱落的组织切片(如皮肤、脂肪),可使用多聚赖氨酸包被载玻片(樱花 SAKURA 多聚赖氨酸载玻片,货号 M100),或在载玻片表面涂抹少量 10% 明胶溶液(晾干后使用),增强切片与载玻片的结合力,避免后续染色时切片脱落。
贴片温度与时间:控制干燥速度:
贴片时将载玻片放在 37℃恒温台上(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组织变性),用镊子轻轻夹取切片,使其平整地铺在载玻片中央,避免褶皱;
贴片后在 37℃恒温台放置 15-20 分钟(或室温放置 30 分钟),让切片自然干燥,干燥过快会导致切片收缩,干燥过慢易滋生细菌,影响染色。
HE 染色切片:固定与脱包埋剂同步:
干燥后的切片可直接放入 4% 多聚甲醛中固定 10 分钟(或放入甲醇中固定 5 分钟),固定过程中 OCT 包埋剂会被固定液溶解,无需单独脱包埋剂;
固定后用蒸馏水冲洗 3 次(每次 3 分钟),去除残留的固定液与溶解的 OCT 包埋剂,避免背景染色。
免疫荧光切片:温和脱包埋剂,保护抗原:
因 OCT 包埋剂含聚合物,需先用 PBS 冲洗切片 5 分钟(2 次),轻轻晃动容器,使包埋剂逐渐溶解;若包埋剂残留较多,可在 PBS 中加入 0.1% Triton X-100(增强渗透性),室温孵育 10 分钟,再用 PBS 冲洗干净;
脱包埋剂后需立即进行封闭(用 5% BSA 封闭 30 分钟),避免组织抗原暴露时间过长导致降解,使用樱花 SAKURA 低荧光 OCT 包埋剂时,脱包埋剂后的荧光背景可降低至 50 RFU 以下,无需额外处理。
可能原因:组织冷冻过度(温度过低)、组织未做冷冻保护(如神经组织未用蔗糖处理)、包埋剂与组织结合不紧密;
解决方法:适当升高冷冻温度(如从 - 25℃调至 - 20℃),对易脆组织进行蔗糖浸泡处理,更换樱花 SAKURA 高黏附型 OCT 包埋剂,确保组织被包埋剂包裹。
可能原因:冷冻温度过高(组织过软)、切片速度过快、刀片角度不当;
解决方法:降低冷冻温度(如从 - 18℃调至 - 22℃),减慢切片速度(从 5 mm/s 降至 2 mm/s),调整刀片角度至 15°,若仍黏连,可在刀片表面轻轻涂抹一层防黏剂(樱花 SAKURA 切片防黏剂,货号 A100)。
可能原因:使用了非低荧光 OCT 包埋剂、脱包埋剂、抗体浓度过高;
解决方法:更换樱花 SAKURA 低荧光型 OCT 包埋剂(货号 4585),延长 PBS 冲洗时间(每次 10 分钟,共 3 次),降低抗体浓度(如从 1:100 稀释至 1:200),同时在封闭液中加入 0.1% Tween-20,减少非特异性结合。